本期對基層部隊軍事體育訓練中,教練員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。
一、教練員缺乏
軍事體育所謂的“科學訓練”就是訓練實施要符合人體生理規律和人體運動規律。因此,軍事體育教練員必須要掌握基礎人體知識、運動訓練知識、康復知識、營養知識和基本操作類知識等。其中基礎人體知識包括運動生理學、運動解剖學、運動生物力學、運動生物化學等知識;軍事體育運動訓練的知識包括運動訓練學、體能測試與評估、體能訓練方案設計、功能性訓練等知識;康復學知識包括運動康復、肌肉失衡評估與治療、運動損傷、運動醫學知識等知識;營養學知識包括運動膳食及營養、運動補劑方法等知識;基本操作類知識包括精準拉伸、放松與恢復原理及方法、按摩技術、心肺復蘇與急救、杠鈴、壺鈴技術、體能器材的使用、體能器材的設計等知識。
一名合格的軍事體育教練員要經過專業院校培養,還要有軍事體育訓練的實踐經驗,更要懂得部隊遂行任務特點、軍事訓練科目之間內在關系和部隊日常管理。當前,基層部隊缺乏真正的軍事體育訓練的“行家里手”,因此出現了訓練成績不達標、訓練傷病難解決的現象,嚴重影響了部隊戰斗力生成周期。
二、教練員培養
教學活動是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,教練員有目的、有計劃、有組織地引導戰士學習和掌握技能,促進戰士體能素質提高。每年年初部隊都要組織各級各類教練員集訓,基本上是統一動作、程序、教案,通過集訓能夠做到會示范,會編寫教案。但是,都缺少一個最重要的環節,就是教練員實踐。師范類的大學生在畢業前要有至少半年的教學實踐,即使到了學校也不能馬上上課,要經歷跟課、試講才能一步一步走上講臺。
軍事體育是軍事技術和戰術的基礎,同時也是體能與技能融合的“催化劑”,具有很鮮明的特征。軍事體育教練員 “四會”能力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制定科學的、可操作的訓練計劃,并能在組訓過程中根據官兵訓練實際情況動態調整訓練計劃。因此,當前還沿用其他技能學科培訓模式,來培養軍事體育教練員是很難達到培訓效果的,這也是年年搞集訓、年年一個樣的最關鍵“梗阻”。
三、教練員選擇
當前,部隊選擇軍事體育教練員的標準很簡單,器械會做、跳馬能過、爬繩最快的就當教練員,因此才會出現“只要練不死,就往死里練”的口號,不能從訓練原理、訓練方法入手解決問題。類似的口號對調動訓練積極性、培養吃苦耐勞的戰斗精神固然重要,但更容易由于不遵循運動原理和規律造成運動傷病。
身體素質好、運動水平高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征,而軍事體育組訓是專業知識、實踐經驗的科學加工和合理運用,也就是 “優秀運動員不等于優秀教練員”,但優秀的教練員曾經一定是優秀的運動員。因此,做一名教練員比當運動員要難,不僅需要高智商,而且更需要訓練管理中綜合的高情商。